南开大学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成功举行

发布者: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9-05-31浏览次数:1090

530日上午10:00时,美学专业博士生王陶峰、徐舒铜、马鸿奎、王振的毕业答辩仪式在南开大学书画艺术美学研究中心举行。4名博士研究生参加答辩。南开大学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博、硕士研究生旁听了此次答辩活动。

  

 

(答辩人与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合影)

此次博士生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是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波,答辩委员有: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恩存教授,南开大学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尹沧海教授,南开大学哲学院美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薛富兴教授,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岚教授。答辩秘书由南开大学哲学院陶锋副教授担任。

  


答辩人王陶峰)

第一位答辩人为王陶峰,其论文的题目是《中晚唐水墨审美研究》,论文以中晚唐水墨画的发展史为脉络,分析中唐逐臣群体在水墨画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分析水墨的造型功能和审美特征;围绕中晚唐水墨画的审美观念“自然”、“真、“逸””等展开逻辑分析水墨画审美境界勾勒出中晚唐审美思潮嬗变的内在理路。站在现代角度探讨中晚唐水墨画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答辩人徐舒铜

第二位答辩人徐舒铜,其论文的题目是《先秦两汉墨书“笔法系统”研究》,先秦两汉时期墨迹文本的笔法形态为研究对象力图从先秦两汉众多的墨迹文本里梳理出笔法形态的发展脉络(以秦、楚两系笔法为核心线索),并以“汉字双系统理论模型”重新审视五大字体的生成问题,并力图精细化构建出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各自的“笔法系统”。

  

 

答辩人马鸿奎)

第三位答辩人为马鸿奎,其论文的题目是《以善立美:功能视野下的先秦儒家美学及其普遍意义》。论文从功能视角下的阐释中可以看出,先秦儒家美学本质上是一种功能主义审美理论。以中华审美特殊性材料研究人类美学普遍性问题。立足于对理论普遍性的自觉追求,可以发现,先秦儒家的功能主义审美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站在“审美学”立场上,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功能主义理论框架。以审美对象的恰当功能为核心,这一理论框架具体表现为功能主义美感论、审美活动论和审美特性论。

  

 

答辩人王振)

位答辩人为王振,其论文的题目是《晚明山水画写实语言研究(1540-1689)》。论文以晚明山水画写实语言研究为研究对象,认为20世纪以来,美学领域发生了语言论转向,传统的美学词汇被“语言”“语境”“文本”等术语所取代。因此,以写实语言作为研究对象来还原山水画创作和审美历史中的整体性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答辩会上,4博士研究生分别从研究背景、论文框架、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创新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陈述,答辩委员会委员进行了点评和提问,并就进一步完善论文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最后,经过答辩委员会评议和无记名投票表决,认为4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符合学位论文的要求,行文规范、内容详实,答辩过程中能够准确回答专家们所提出的问题,同意通过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士学位。


答辩会现场掠影

 

答辩会现场(一)

答辩会现场(二)

答辩会现场(三)

答辩会现场(四)

答辩会现场(五)

答辩会现场(六)

答辩会现场(七)

答辩会现场(八)

答辩会现场(九)

答辩会现场(十)

答辩人与答辩委员会成员合影

答辩会后与会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