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对全国美展的思考

发布者: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发布时间:2019-04-24浏览次数:634

作为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已经举办了十一届。半个世纪以来,全国美展已成为美术工作者们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尤其是前几届美展中,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画家和代表时代的作品。提起某件作品或某位画家,马上能与其作品一一对应起来。例如提起刘文西,马上想到其代表作《祖孙四代》,提起《八女投江》马上能想到其作者王盛烈,又如《父亲》的作者罗中立,王迎春、杨立舟夫妇的作品《太行铁壁》,何家英的作品《十九秋》等都能迅速对应起来。这些画家的作品已成为时代的象征。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已经成为美术界的一大盛事。

全国美展代表全国美术创作的高水准,代表了全国美术作品的高水平和审美导向,同时也是时代审美取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反映。但近三届的美展在导向与作品的质量上却堪忧。部分作品太平庸、太直白、太简单,无真情实感,不少参展作品既缺少生活又无生机,无法引起观者的共鸣。并且,全国美展的评选机制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影响并制约着美术事业的发展。现以十一届全国美展为例谈谈看法。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整体创作水平挺高,作品也很精致,但能感动人的极少。大家似乎都在注重技术上的磨练,没有精神上的提炼。很多人为了参展,花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磨出一张画,企图想感动评委、感动观者,实际上,这样磨出来的作品连画家自己也感动不了,怎能打动别人呢?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出画家,反倒抹杀了一些优秀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和真挚的创作热情。很多艺术家只重视技术技巧的磨练,却忽视了对生活的感悟、对时代审美的反思与追问。不管是思想的感动,还是情节或技巧的感动,艺术的宗旨是要感动别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直接投射在作品上,从作品中即可看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他对真善美的追求。

从本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来看,大家只关注社会发展的大题材,而对其精神内涵和艺术处理发掘不够。重题材,轻构思,这是历届全国美展的通病。美术工作者为了能获奖、为了评职称,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去换位思考评委是如何评奖的?什么样的作品能获奖?画什么题材评委能喜欢……而不是把心思用在观察生活、升华内涵、提炼语言、真心创作上。这样就导致了两三届美展的创作题材大同小异,连续撞车。另外,有人为了引起评委注意,在全国美展中获奖,专门制作大尺幅作品,然而气魄却很小,如同一张放大了的小品画。耍花样,缺少神韵,导致了美术创作题材局限。人物画除了政治题材、军队题材、农民题材、都市题材就是少数民族题材。这些题材几乎包揽了全国美展的全部重要奖项,因为这些题材更能直观地反应当下、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军队建设成果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传承中国画精神内涵的文人画却难以登上全国美展的舞台。有人开玩笑说即便是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现在参加全国美展也入选不了,因为他们的题材不对路。虽是笑谈,却是令人深思。历届美展中获奖作品,如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等因获得了广泛认同而成为著名作品。这种审美趋同性会带来一个示范效应,会让一部分画家紧随其后,关注新闻、关注国家大事、关注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并加以描绘,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题材更容易获奖,还能弥补其他艺术方面的不足。这样的急功近利的创作思想会导致创作格局越来越小、思路越来越窄。这种不要艺术质量,一味追求题材正确和歌功颂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本届一些获奖作品画面构思简单,艺术性差,笔墨意味更无从谈起,却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能体现当今社会现象,故能获奖。这种评奖导向,致使后来者根本不关注作品自身的正大气象和气韵生动的问题,而是着眼于小技巧、小制作,以精致、精细为能事。另外,对往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的跟风、抄袭也是造成题材雷同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入选的中国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现状。即写实性的工笔画充斥展览、包揽奖项。就中国画而言与其说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不如说是五年一届的全国工笔画展更为恰当。针对这一类作品现象的出现,应该与评选机制,评委的审美及水平有关。多数评委认为作品只要下大功夫(时间长)就是好作品。当然前提是这类作品必须具备中国画应有的多个因素,方可参评。因此近几届的美展中,特别优秀的作品少,平庸的多;似曾相识的面貌多,具有时代气息创新的作品少。而写意画或者有写意精神的画越来越少,被边缘化。从本届展览来看,整体笔墨太差,大家都在制作画,比的都是技术,弱化的不仅是笔墨,更是写意精神。从展览作品来看,感觉多数画家尤其是人物画家是在画照片,而非画画。有的是力图再现,有的是稍加改动,致使中国美协明确表态如查出原作和某些网上摄影图片雷同者取消评选资格。山水、花鸟画家也有一部分是对照片“写生”得来。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了美术院校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时也会考虑到以后参展获奖、毕业找工作,故选择学工笔画者居多,而写意画则大有“后继无人”之倾向。因为现在的工笔画学会了一个模式,拍上些照片即可开始“创作精品”了,而写意画太难学,出成果太慢了,在各个单位以成果论能力的情况下,“画照片”似乎也可以理解了。人物画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花鸟,山水画获奖比重降低,本届山水获金银铜奖的仅两件作品。这种评选导向也势必会削弱山水花鸟画的未来发展趋势,使得日渐西化的人物画膨胀发展,整体创作失衡。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注意。

另外,在评选模式上也存在问题。从各地市美协一级一级评选,显然省去了中国美协很大气力,但这种名额分配制和美协领导拍板的现状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名利的追逐,从而使一部分好作品没有机会参加最终的评选。各地的中青年画家都在为这五年一届的盛事积极地准备着,并希望能在这个大舞台上大显身手。但年轻的画家想跻身于这个大舞台,谈何容易,其命运是屡战屡败!问题是出现在这一批青年画家的作品上吗?当然不全是!大部分的参展作品是不能代表地方水平,自不必言。但是也有少部分是能够代表地方水平却被扼杀在基层的评选机制下。前面讲过,有关系挤进去,在作品质量保证的情况下,是好事。但没关系的作品质量也好的却没有挤进去该如何?要知道对于这部分画家而言,失去这次机会,意味着又要等五年,或者十年。其利弊可见一斑。某省一山水画家想尽办法连续两届美展在该省美展评选中获得金奖,但送到全国评选时,却入选不了。其水平可想而知,但因其每次都占用一个名额,就导致了其他人的作品失去了选送全国美展的机会。这种价值观和创作利益的引导,势必导致美术工作者将本该用在艺术创作上的精力分散,其作品艺术感染力就相应降低了。地方美协在全国美展作品的选拔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因体制的落后和地方美协队伍自身水平太低,以至于他们没有把握创作的未来性、引领性的能力。中国美协频繁举办大型展览,想带动全国的美术创作水平,其意图是好的,但因其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做法适得其反。每次大展之前,都办创作班,指导老师就是评委,这种创作能感动谁就可想而知了,这种带动的后果也就不得而知了。这些作品的作者,不能说全部,至少有少部分与评委们的关系密切。有师生关系,有朋友关系,等等。当然有关系并不是坏事,也不反对,但作品的质量要保证方可为之。最终导致近几届的展览作品出现“千画一面”的结果。有点像从前的样板戏一样,今天“张家”的画好,明天便涌现出一堆“小张家”,然后又有“李家”“王家”之类的画风。而这类的作品最终是记不住其作者为谁,甚至这类作品也会被遗忘的。

在地方的评审机制下,一些地方名流评委们为了保证他们能在这个大舞台亮相,不惜把一些有才的年青画家的作品名额取而代之,而评委的作品是免检的,部分作品的质量是令人质疑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收藏热的升温,都影响着全国美展的良性发展和循环。美协领导作为评委直接参与评选,其艺术眼光和艺术造诣也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所谈的问题,提醒中国美协及地方基层评审机制的领导们深思之……

为了培养发现新时代高水平的美术人才也应深思之……

为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实现文艺复兴,实现真正发现人才,发现具备时代气息的高水平的作品更应深思之……

分析往届全国美展的功过是非也是期盼文化部和中国美协在即将举办的十二届全国美展之际,继续弘扬“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主旋律,以绘画的手段表现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体现时代的精神,反映时代的生活的主旨,权衡利弊,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引导全国美术事业蓬勃、健康发展,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2013年第6期《国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