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课》序

发布者: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4-02-20浏览次数:208

礼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我们师生双方都受益良多。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他们,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是他们让我体会到了孔子所说的“后生可畏”的真正含义,更让我欣慰的,是他们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我想,美美与共,不妨将这份曾经感动我的热爱,传达给更多的热爱中国绘画的人,这也是本书出版的旨趣所在。

但作为授业者,仍不免要在这里说点只言片语。一是要阐明我们在写生课上的共同感受和收获;二是要理清本书所秉持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有前贤的洞见,是我们所遵循的,有我们的一得之愚,是我们不揣鄙陋以作芹献的;三,就算我再做一次课堂教学总结,再修改一次教案。

一、生活之蒙养

生活有生机,有生趣。

体验生活云云,不是仅仅观察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物、事,而是要因机生变、缘理求法、养趣入情。这样,便自然能消除感受能力的迟钝。

生活的感受,仅仅停留在“熟悉”的阶段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善于感知,体现在笔墨中,有是对自然物象的艺术提炼——“损之又损”的过程,从笔墨所特有的审美规范中,表现出能够体现自然精神的高贵之单纯。

蒙者知之始,养者识之正。

起始之知必正,深识之见必简。

生活之感受包括“感受——理解——感悟”,并不是面对生活素材而不加思索,不去用心领悟就能凭空生发的。不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反复思索,纵然“众里寻他千百度”也难以获取。这其中包含着亲见与体验,包含着回忆与思索,更包含着长期思想、生活和知识的积累。

二、写生、临摹与意创

写生,写物之生意也。写,倾也。在创作中对所要描绘的客观物象倾注真挚的情感,通过迁想妙得达到“传神”的境界。生,体味自然物理之生生不穷也。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临摹,是中国画传承的主要途径。以便于掌握最基本的笔墨技法、造型及构图程式。入手较高,多看多临,目识心记,久之能使法为己用。对于已经掌握一定笔墨技巧的学画者来说,有目的地选择临摹经典作品,有利于提高笔墨纯度和对于前人(古人、今人)艺术风格的借鉴。

对于已经具备创作能力的画家来说,临摹仅是对前人作品气骨风神的追思、借鉴,或取其构图,或取其笔墨趣味,或在前人作品中提取自己之艺术风格的同构因素,深入诣趣、阐发幽微,即意创。

写生不能滞于物,临摹不能拘于法,意创不能肆于妄。滞于物者无所见,拘于法者无所思,肆于妄者无所得。无所见、无所思、无所得,以一言蔽之,谓之死。是临摹可死,写生可死,意创亦可死。

三、关于构图

构图有法则,有例外。讲开合也好,讲虚实也好,讲奇正也好,构图功夫不仅在二维平面之中,更在画家的眼睛中,画面上每一根线条不仅在完成刻画物象的任务,也都在参与着构图。写生构图不同于创作,它时有缺落,不必求全,它与对象相关,手摹心追,又剪山裁水,刊落繁冗。

不同的画家在同样的角度面对同样的对象,会有不同的构图。

同样的构图程式在不同的画家手中,会有不同的表达。

而不同的画家运用不同的构图,表现不同的对象,都有一点相同——独具慧眼的画家最能得到真谛。

四、关于程式

程式不仅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具体艺术创作经验,也是业经发现的审美规则。对于前者而言,程式有个体性,对于后者而言,程式有不可移易性。黄宾虹云:“舍置理法,必邻于妄;拘守理法,又近乎迂。宁迂勿妄。”所谓宁迂,就是不可忽视不可移易之法,而拘守前人理法,又必不能脱略他人胸次。

个体艺术经验经过不断的文化沉淀,上升为一种社会尺度,进而形成了“传统”与“程式”,这个过程中也积淀了民族审美心理特征。中国书画创作中的“程式”是艺术构思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与艺术秩序,是画家在观念的基础上,经过个体对生活的不断认识和重新认识而逐渐臻于完美与和谐的艺术秩序。它非徒写形而意在传神,非徒描绘物象而意在写心。在水墨交融之间,蕴藏着有形或无形的,已知或未知的灵性,在一瞬间的灵性的感召下,化而为精神之自由,神遇而迹化,每一次挥毫都是艺术秩序与书画家心灵秩序的重新组合。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其先验性。其根本在于通过合乎自然秩序的艺术秩序,最终实现对高贵而单纯之“朴”的回归。

五、关于人物写生

写意人物写生是艺术技巧难度和审美境界较高的课程之一,而它的最佳表现方式之一就是人体艺术。它能充分表现出自然赋予人类的那种特殊的美感。在论述中国写意人物时,不能也不可能绕开“笔墨”问题,“笔墨”是写意画的灵魂,中国画笔墨语汇的精神特质和形式感给予写意人物画以独特的表现空间和审美取向。及至现代,由于对“笔墨”认识的偏离与模糊,使写意笔墨的独立价值被掩盖,更有甚者专以奇巧淫技以误人。一方面,传统的写意模式在延续衰微;另一方面,新的写意模式又不够完善。因而,我在辅导写意人物课的过程中,侧重同学们对人体结构准确、熟练地把握与笔墨表现力的训练。

2007年丁亥九月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