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四题】主讲人:薛富兴 教授 | 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主干课程第01期
2017年11月3日至4日,薛富兴教授受邀为“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学员讲授主干课程(一),旨在通过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回顾以及当代文化境遇的思考,解读中国绘画的核心问题,课程分为《文化自觉与艺术家的选择》、《中国艺术的价值目标》、《创造与创新性》、《书画一律论》四个专题。
在“文化自觉与艺术家的选择”部分中,薛教授将文化自觉定义为人重新思考自身的一种本能,其将中国文化的自觉分为三个时期:1、春秋晚期至汉代,建构人类的价值系统;2、魏晋至唐代,儒、道、释的融合丰富了既有文化;3、明代中晚期以后,中西文化对话。同时谈及中国文化的三次反思:1、晚晴到民国五四运动,以西学为参照,全面反思本土文化;2、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反思本土文化的消极因素;3、20世纪晚期至新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因素的发现。通过对于文化自觉与反思的梳理,薛教授提出当下艺术家应当独立自主地提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并思考文化与同胞、民族、世界的关系。
在“中国艺术的价值目标”部分中,薛教授提出“写意”、“法道”、“境界”是中国古代艺术传统中最重要的内涵,并以追本溯源的方式详细阐述了三个概念的美学意义,其认为“写意”与诗歌趣味比绘画趣味超前有关,文学成熟在前,书画成熟在后,一个书画者必然先接触文学,后接触书画,因而形成了抒情的根基;认为“法道”代表了中国古典艺术的追求,一种哲学家的艺术冲动——对于天地宇宙之道的追求;认为“境界”是一件艺术作品在有限的尺幅内创造了不一样的世界,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了精神上无限遐想的,可以到处游走的世界,这是专门安置心灵的世界。
在“创造与创新性”部分中,薛教授提出创新性是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引领。通过系统梳理中西方的“创造”概念,薛教授指出了中西文化在“创造”问题上的差异性,其认为西方文化由于强调向上帝学习,以上帝为师,因此形成了求有所创造与推进的文化心理;而中国文化由于强调向古人学习,以“道”来囊括任何繁琐的生活,因此形成了按照自己的个性、才华等自我气质为价值标准创造观。随后,师生在课堂上展开了相关问题的讨论。
在“书画一律论”部分中,薛教授阐述道:书画同源论认为绘画与书法同源,源于汉字之象形; 书画同体论认为,绘画与书法的表现手法同一,均立足于骨法用笔与笔墨兼济。书画一律论之基础乃绘画借用书法工具———毛笔。书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段、
艺术趣味与审美风格,促使中国绘画走向抽象造型、主观表现之路。立足于再现造型观念,较之于西方绘画,我们将意识到中国古代绘画在对象再现方面的艺术成就极为有限。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绘画未能确立独立于书法之外的再现造型观念,未能发展出忠实、细腻、完善地再现对象的艺术语汇与技能; 未能培养起客观对待自然之态度,以及细致、深入地认识各类对象的文化趣味。
课程结束后,薛富兴教授回答了项目学员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