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与文化】主讲人:陈绶祥 教授|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专题讲座第01期
2017年10月31日下午,陈绶祥教授受邀为“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学员举办了题为《国画与文化》的讲座。讲座由项目负责人尹沧海教授主持。
讲座中,陈绶祥教授以“何为国画”的发问引导学员重新思考中国画的本质问题。陈教授谈道,思考“何为国画”首先应当理解“画”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属性,其认为“文化”属于特定时空中特定种族与地域的人文现象,是所有人群唯一的基本特征,是人类一切知和行的总和。基于这样一种对于“文化”的理解,“画”就是人类社会所认同的一种文化产品,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因此可以继续推论,所谓“中国画”,是作为中华民族与特定的中国地域中的社会文化产品,且又作为这个文化不同时期表率的一种典型文化样式而存在。由于“中国画”的生成与发展都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条件的直接影响与制约,因而“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特征的表达,具有不同于西方文化、绘画的独特特征与规律。
陈绶祥教授认为汉字与国画皆根植于中国文化,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全部信息。汉字是一种“有名无实、名存实亡”的符号系统,是记录中国文化观念的图符,而与汉字“同源”的国画则是以形、色表述中国文化观念的另一种图符。国画之“形”是“象”这一文化观念的表述;国画之“色”是中华民族对于“彩”的认识与表述。为了要使“形”、“色”更好地表述社会文化观念,国画发展形成了完善的特有方法统系,这个统系简称为“笔墨”。“笔墨”的目标是表达文化观念——“写意”,即是以“写”的方法来传达出画者的“意念”。“写”的画法重视的是绘画语汇的纯粹性与独创性,是画家生命的悟性与自体化的彰显。“写意”是继承中国“记形”、“传神”、“造境”、“取势”、得趣”、“求韵”等各方面要求之后更进一步的追求,是一种更高更难的文化创造所要求的境界。
陈绶祥教授告诫学员,学习中国画一要认“字”,二要读书,三要思考,以知行合一的文化实践来学习、创作国画,并回答了学员的提问。
最后,尹沧海教授总结道:近百年来,中国绘画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美术教育呈现出全盘西化的局面,这虽然实现了对于中国古典绘画的突破,但是中国文化艺术的自我发展必然不能以西方文化艺术为依凭。从事中国绘画理应深入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立足本土文化精神,继而借鉴吸收,将东方之精微与西方之精准融为一炉,兼收并蓄,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