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日下午,《游于艺——尹沧海书法小品展》开幕式在天津风泉清听艺术馆举行。展览由南开大学主办,风泉清听艺术馆、紫玉山房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办。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原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散襄军,天津市文联主席陈洪,天津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肖占鹏,天津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委、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天津大悲禅院方丈智如法师,原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唐云来,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杨德树,南开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李国山,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王志耕,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周午生,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美协副主席陈治,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李明谦,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路洪明,天津工业大学教授李新禹,天津画院专职画家白鹏,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姜金军,天津市政协人物画研究院副院长姜志峰,天津市政协人物画研究院副院长白光,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书记杨直,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陈志峰,天津美术学院教师尹枫,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陈晨,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何家英工笔人物研究所副所长杨可,独立艺术家、资深文化艺术活动策展推广人林德谦,紫玉山房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广杰,风泉清听艺术馆馆长宋裕,新华社《收藏投资导刊》艺术品市场价值建设奖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左古山,新华社记者白洁,以及南开大学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硕博生等。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薛富兴主持。
天津市文联主席陈洪先生在致辞中谈道:展览的主题“游于艺”源自儒家学说,既指一种人生的生存状态,又指一种艺术的自由状态。展览以“小品”为形式,别致而韵味深长,“小品”一词原本是佛经翻译中的专用语汇,有“小中见大”之意,足见“小品”虽“小”却可容“大”智慧。尹沧海教授的书法作品既具有轻松、随意的风格面貌,又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他将自我的生命豪情积蓄在书法之中,并以一种含蓄、低调的方式展示出来,在这样的辩证中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原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唐云来先生认为:尹沧海教授的艺术创作真正体现了“书画一律”的文化修养,其将绘画的线条、章法、墨法有机地融合在书法之中,使得书法作品具有了一种有别于单纯书法创作的独特面目。在他的书法中,观者能够感受到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所描述的“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的情态与风貌。展览作品如“不忘初心”、“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了主旋律。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杨德树先生认为:尹沧海教授的艺术创作是“画如其人”、“字如其人”的绝佳体现,通过笔墨的运用与章法的组合,将自我内在的心境、心象呈现出来。本次展览中的作品以行草为主,这样一种书体既需要圆熟的技术支持,也需要深厚的美学支撑。尹沧海教授的行草小品不受常法约束,以点画表现了内在的精神状态与个性风貌,将绘画境界与书法境界贯通为一,展现了中国美学所追求的“自然”与“天趣”。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志耕先生认为:古今书法艺术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传统引导”、“内在引导”、“他信引导”。以前人为效法对象的古典书法创作属于“传统引导”,以解构传统为目标的后现代书法创作属于“他信引导”,这两种模式都有各自弊病。尹沧海教授的书法创作归属于“内在引导”,既不流于媚俗,又不囿于传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自立法度,代表了一种书法创作的正确取向。
尹沧海教授在致谢中首先向莅临现场的领导、学者、观众与媒体表示感谢,介绍了本次展览由好友林德谦先生促成,展出作品是在教学、研究与绘画创作之余的遣兴之作,并提出在艺术创作中,人、社会、自然是三位一体的,如何构成三者的有机互动是值得艺术家思考的问题。随后,尹沧海教授向来宾与观众简要地讲述了自己书学的经历。出身于书画之乡的尹沧海教授自幼便同时学习绘画与书法,在进入科班学习之后,在绘画学习之余,系统研习了古代的经典法书与碑帖,对于王羲之、颜真卿、孙过庭、苏轼、黄庭坚等名家着力尤深,并逐渐贯通诸家形成自我面貌。尹沧海教授认为,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而应表现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或一种幽深奥妙的时空体,这种境界需要刻苦地学习与深刻地体会,正如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所言:“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
展览主持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薛富兴先生在结束语谈道:尹沧海教授是中国当代书画大写意的代表人物,本次展出的书法作品不仅呈现出了他的学养、才情、功底与艺术理念,更起到了与他的绘画作品“相得益彰”的作用,充分展示了他对于“书画同源”、“书画一体”的践行。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对于艺术创作的执着热情,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精深理解,值得欣赏、品味与研究。
开幕式结束后,现场来宾与观众移步展厅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