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脉·禅宗寻源】“国家艺术基金——南开大学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考察·写生行(二)

发布者: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7-10-29浏览次数:326

【江南文脉·禅宗寻源】“国家艺术基金——南开大学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考察·写生行(二)

  

20171022日,“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考察·写生团结束了江南文脉之旅,从杭州驱车前往安徽,首先在泾县境内的查济古镇进行写生创作,并前往了解、观摩宣纸文化与制作;随后在安庆境内及周边地区寻考禅宗衣钵传承的线索,借以深入研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禅宗思想及其对于中国绘画意象造型的影响。

【古镇写生与宣纸文化】

查济,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查济村原有108座桥梁,108座祠堂、108 座庙宇、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现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时代最早的建筑是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以及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山林的掩映,建筑的古朴气息,使得小镇颇有世外桃源的味道。

20171022日夜,考察·写生团到达查济古镇。古镇的夜色洗去一日的劳顿。晚饭后,学员们收拾画材,准备迎接未来两天的写生创作。

20171023日,学员们投入到为期两天的写生创作之中。参差错落的古镇成为学员写生创作的主要素材,画纸上浓淡交织、虚实互见的笔墨与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相得益彰。

查济不仅有古色古香的建筑,也有旖旎的自然风光。李白在桃花潭告别汪伦之后,受查济人查师模(官至中书郎、校书郎)之邀,来到查济的石门碧山游历栖息,写下了“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佳句。自然风致的引入为学员的古镇题材创作增添了意境。

20171024日上午,考察·写生团继续进行写生创作,临近中午时离开古镇,驱车前往泾县,参观中国宣纸文化园与宣纸制作工艺。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不蠹不腐,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通过文化园讲解员的介绍,学员了解到宣纸早在唐代就列为贡品;迨至宋代,宣纸需求量大增;明代的宣纸生产工艺精益求精,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为最优;清代时宣纸已盛销海外。通过观摩宣纸制作工艺流程,学员们实地了解了了宣纸的制作工艺。

是日下午,考察·写生团到达安庆,来到黄梅戏剧院,体验了驰名中外黄梅戏文化。

【禅宗寻源】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以自我独特的文化个性融合、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世界性视野。就艺术层面而言,儒家文化侧重从思想内容方面对于中国绘画加以影响,而释、道两家则不仅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内容表达,更奠定了中国绘画追求简约、虚灵、空寂的表现方式与美学品格。本次考察·写生团寻访禅宗衣钵传承路线,正是力图从文化、学术层面,对于影响中国绘画的禅宗思想加以溯源式的深入了解。

20171025日上午,考察·写生团来到迎江寺。迎江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曾名“古万佛寺”。明朝光宗皇帝御书敕名“护国永昌禅寺”。清康熙二年(1663年),巡抚张朝珍修大殿和山门,至此迎江寺方成规模。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为寺院迎长江而立。寺内文物珍藏十分丰富,最有价值者为明朝金粉写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

是日中午,考察·写生团来到安庆师范大学参观学习。校领导向学员讲述了学校发展历史,并重点参观了坐落于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内的敬敷书院。书院于清顺治九年(1652)由巡抚李日捐款创建,乾隆初更名为敬敷书院,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初由曾国藩移建,光绪二十四年(1898)又移建至菱湖南岸。通过参观学习,学员们瞻仰了前辈学人的治学风貌。

是日傍晚,考察·写生团来到投子寺。投子寺建于投子山上,此山原名凤凰山,传说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因避曹军追击,无奈中将爱子投于此山的慈云寺中。从此,易山名为投子山,慈云寺易名为投子寺。唐末,禅宗六世、青原(行思)系五世大同禅师晚年开辟投子寺道场。因此,投子寺是了解禅宗思想的重要之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投子寺中现已建成“历代高僧墨宝陈列馆”与禅宗绘画学术研究基地,为学员近距离观摩历代禅宗绘画,了解禅宗思想与绘画的关系提供良好的契机。

20171026日上午,考察·写生团前往西风禅寺。西风禅寺原名狮子庵,寺内有一天然石洞,风从西洞口入,回旋而出,名西风洞,禅寺之名由此而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曾云游到此,并在此坐禅弘法,有遗迹尚存。西风禅寺,面湖靠山,每每湖上泛起浓雾,山顶飘起浮云,仿佛仙境。古代文人墨客常来此礼佛游玩,李白、黄庭坚、王守仁等名家圣哲,都在此留下足迹或诗篇。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西风禅寺题写了寺名。寺中建有禅宗历史文化馆,以雕塑、图文、文物相结合的方式,细致梳理禅宗发展脉络。通过参观,学员对于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20171026日下午,考察·写生团来到三祖禅寺。三祖寺为南朝国师宝志禅师开创,是禅宗六大祖庭之一。隋初,禅宗三祖僧璨来此弘法教学,并传衣钵给四祖道信,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故称三祖寺。寺内新近发现佛牙舍利。文物部门初步认定,舍利为宋仁宗时皇家所赐。此舍利重78.27克,藏在四层宝匣里。最外层为覆钵式圆柱形铁塔;第二层是木胎;第三层为铜龛;第四层为分体平坐栏杆式四方形舍利塔。

20171026日傍晚,考察·写生团抵达二祖禅寺。二祖禅寺又名无相寺,位于安徽岳西司空山,是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传衣钵于三祖僧璨的地方,是千古禅宗的祖庭。历代墨客骚人、名流雅士皆慕名而来,拜佛祖访仙踪;一时间名人诗文碑刻遍满山间,遍题诗刻100余处。唐代李白久闻司空山胜境,避居此山,得“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之句,留下了《避居司空原言怀》和《司空山瀑布》诗两首,并刻于寺中石壁之上。通过二祖禅寺与三祖禅寺的参观考察,学员对于禅宗发展初期的情况有了更为细致的认知。

20171027日上午,考察·写生团在二祖禅寺所在的司空山上进行了半天的写生创作,午饭后驱车前往合肥。

【文化研讨与讲座】

经历了近半个月的实地考察与写生,项目组来到合肥,邀请多位知名学者、美术家围绕意象造型问题进行研讨,并邀请著名美学家郭因先生为学员举办讲座,旨在为本次的考察、写生进行理论梳理。

20171027日晚上,考察·写生团来到安徽省中国画学会,邀请著名美学家郭因先生、著名画家郭公达先生与李碧霞女士、安徽省中国画学会主席张松、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朱秀坤、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胡玉等,围绕中国绘画意象造型相关问题进行研讨。随后,上海超序系统研究所所长王晓宇先生从中西哲学思维架构的差异性出发,围绕“意象”之“象”为学员们举办了一场讲座。

20171028日上午,考察·写生团来到安徽省绿色文化绿色美学学会,聆听郭因先生《漫谈美术、美学与政治》的讲座。讲座中,郭因先生立足于多年建构的“绿色美学”理论体系,对于美术、美学的概念、范畴进行了独到的解读。着重从哲学的视角,提出美学的核心就是要帮助人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或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和谐思想是郭因先生“绿色美学”思想的核心。“三大和谐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理论背后暗含了哲学视角的转换,是对传统主客二分模式的超越。郭因先生强调,以“三大和谐”理论为内核的绿色文化和绿色美学是一种现代生活观念,是把审美作为一种当代人类生存范畴来理解的理论范式。九十一岁高龄的郭因先生为学员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不仅以渊博的学识给予学员以理论梳理,更向学员展现了一位学者执着的学术信念与人文情怀。

20171028日下午,考察·写生团前往宿州。次日集中考察了徐淮文脉发展,参观了宿州市文化艺术中心、灵璧石博物馆。

20171029日,学员顺利返回天津,结束了为期半月的考察、写生。稍事休整之后,学员们将迎来“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主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