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7-04浏览次数:189

艺术是人类观念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现象,传统美学的重要对象:在西方,许多人将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对于什么是艺术、人为什么需要艺术、艺术如何发生,以及艺术与人类审美活动有怎样的关系等同题,美学需专门讨论,认真回答:

一、艺术的基本观念

对于艺术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此乃人们从不同角度解说艺术所致:其情形就像关于“美”的定义一样,很难达成一致。

20世纪以来,随着古典形而上学的衰落,受分析哲学影响,当代西方美学界对给美、艺术等传统美学的基础性概念下定义表现出明显的厌倦,出现了美与艺术无法也无需定义的思想:我们认为,关于事物的“定义”是人们认识特定事物的总结性成果,也是进一步认识的必要起点。对于艺术,其实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想象的那样,根本无法定义,或绝无任何共识;在对艺术展开深入讨论之前,对于艺术,我们大概可以形成一些最低限度的共识。

首先,艺术是人造物,属于人类文化的范畴。这一界定很重要,美学用它来区别艺术审美和自然审美这两种形态:欣赏自然可利用天地间现成的对象、现象,要欣赏艺术,则首先需人类自己把它创造出来。

艺术品是某种要向艺术界公众呈现的被创造出来的人工制品。对何为艺术,可谓众说纷纭,也许,“人造物”或“人工制品”当是共识之下限。

其次,艺术是属人的观念文化活动、对象艺术品虽有人类物质生产对象的因素甚至外在形态,但它的功能却是精神性的。正是这一点将它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区别开来。

再次,艺术是需借助一定物质材料、手段将内在主观意趣物化,最后形成特定物化形态对象的观念文化活动:克罗齐曾提出“艺术即直觉”的观念,对此构成挑战。

审美的事实在对诸印象作表现的加工之中就已完成了:我们在心中做成了文章,明确地构思了一个形状或雕像。或是找到一个乐曲的时候。表现品就已产生而且完成了。此外并不需要什么:如果在此之后,我们要开口——起意要开口要说话,或提起嗓子歌唱,这就是用口头上的文字和听得到的音调,把我们已经向我们自己说过或唱过的东西表达出来;如果我们伸手——起意要伸手去弹琴上的键子或运用刀和笔。用可久留或暂留的痕迹记录那种材料,把我们已经具体而微地迅速地发出来的一些动作,再大规模地发作一次;这都是后来附加的工作,另一种事实。

但是,这一理论的逻辑困难在于:无法区别纯内省、私人性的精神生活与外化、社会性交际的艺术活动:因此,只有坚持“物化”、对象化这一环节,才能将艺术与纯内省式精神生活,如私人性宗教体验,或纯想象、幻想等心理活动区别开来。

最后,艺术是感性的观念文化活动,它以视听感性的材料、对象唤起人们感性的联想、想象、情感与意志。正是在这一点上,艺术活动才与科学区别开来,与人类审美活动重合,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形态:例如:诗的本质在于使无形体的理念具有生动的感性的美的形象。

综上所述,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人类以一定的物质材料、手段创造感性观念文化对象的活动。

当我们面对美学界关于艺术认知的虚无主义倾向,以及当代艺术诸多新现象不知所从时。不妨重温这些对艺术的最低限度认识,它利于我们从根本方向上理解人类的艺术行为。

二、艺术的基本条件

在具体的艺术接受过程中,一种人造物品到底是否会视为“艺术”?在符合上述基本观念的情况下,大概还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条件:

()对象特性 首先,这种人造物在客观上具备了人类审美对象的显著特性。

其一,此人造物品在外在物质规模上既能为人们所感知,在人的视听感知能力范围之内,又不会对人们的视听感官、精神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一件艺术品必须是对人们无害的对象。美善相关,物质之善乃精神之美的必要前提。善不就是美,但恶肯定不能成为美。

其二,此人造物的物质实用功能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尽量弱化到引不起人们的生理欲望饮食、人体的局限性就在这里,它们很难成为典型的艺术品。社会对文艺作品中性与暴力之警觉亦出于此种原因。

其三,此人造物需具有鲜明的视听感性形式特征,首先对人有显著的视听感官吸引力,要有形式上的美感,有悦耳目之效。

其四,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此人造物要能诱发人们的心理情感,引导人们作现实利害之外的人生情感体验行为。俗言之,则谓具有抒情性,或日能煽情。

其五,形式美之外,此人造物还能引发人们对世界人生作理智上的深入反省,启迪人们的人生智慧:俗言之则谓“有思想性”或“哲理性”。

()语境 除了自身的特性,此人造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也很重要:有时,作品所处环境还会起决定作用。艺术品所处的当下具体空间环境,亦可称之为语境。同样一件木雕,若被放在庙里,那就是待崇拜的神灵,若被放入艺术博物馆,就会被视为一件雕塑,若被弃之木堆,便很可能被当作燃料烧了:这说明:艺术品所处的具体物质环境会极大地影响人们对待艺术品的心理态度,会对人们的心理态度产生极大的暗示作用。

艺术史上有一个极端的例子:1917年,画家杜尚将一个小便器命名为《泉》,签上自己的名字,把它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会”展出,并解释说:“这件东西是谁动手做的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这个生活中普通的东西,放在一个新地方,给了它一个新名字和新的观念角度,它原来的作用消失了。”小便器本身没有变化,但它所处的外在宏观环境变了:美术馆在公众心目中,其文化功能已定型,是一种专门的“审美”、“艺术”语境,这一语境会为任何一件置入其中的作品赋予强烈的特殊色彩——“艺术”,会对置身其中的观众以强烈的心理暗示,使你最后不得不承认它是艺术:“不然的话,艺术家们为什么会把它放进艺术殿堂呢?

上面所说的是外在的具体物质空间环境:其实,决定一人造物是否为艺术者,还有它所处的当下宏观艺术文化传统、社会、时代、特殊群体的艺术趣味等,此可理解为内在语境,或艺术品所处的软环境:从这个角度讲,将艺术视为~种特殊的既定社会习俗、惯例也是可以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那种支配着艺术品特征和鉴赏的惯例,并且也已经能把这种惯例看作一种默契的尺度:

其实,当代行为艺术种种惊世骇俗之举,虽耸动视听,然仍被视为艺术现象,正是利用了社会大众对艺术家及艺术家已然形成的社会性承认和心理期待。

()审美态度 并不是所有已然具备了艺术品要素的艺术品都受到了艺术品应有的待遇:除了上述对象及其环境方面的客观要素,欣赏者主体的主观态度也很重要:足以影响人们对艺术品评价的主观因素主要有:

其一,欣赏者关于艺术品的知识和对艺术品视听、精神感性特征的敏感度:艺术品收藏界的人们会在这方面说出许多关于艺术品命运的传奇故事。

其二,欣赏者当时特定的心境情绪,能否对艺术品持有非功利的精神性审美态度如果你处境不好或心情不好,最好不要进剧场,已然进了剧场却又老嫌门票太贵是愚蠢的。

其三,欣赏者个人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审美偏好)以及特定时代、民族群体性的审美风尚都会决定他们对艺术品的取舍扬抑。于是就出现了你说是艺术,她说算不得艺术;或者一件艺术品,此时默默无闻,彼时被奉为经典的情形:

三、工艺:艺术的物质技术准备

一开始就把艺术当作一种精神性活动是一个粗心的结论,即使在今天,我们亦不可纯精神地解释人类艺术现象:

什么是人类艺术活动的切实起点?是人类的物质生活,因为艺术不是纯观念,又有其物化、物质的因素、形态:因此,欲知人类艺术发生的最初情形,我们必须由观念而器质,再回到人类现实生存的最基本层面——物质生产领域:

人类文化创造总是从器质、从物质生产领域开始,因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他们的物质生存需要。

最初的艺术品首先都是物质劳动产品,其表现形式与功能均如此。这些物质劳动产品只有在已然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后,才有可能向艺术品过渡:作为器质文化对象的艺术是人类物质劳动产品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它的升华与演化:

语汇源学上,东西方的“艺术”概念,最初都是指实用性的劳动技能:

“王事靡监,不能艺黍稷”此谓农作物种植。

“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此谓才能。

“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日神与智,藏往知来;幽赞冥符,弼成人事;既兴利而除害,亦威众以立权,所谓神道设教,率由于此……详观众术,抑惟小道,弃之如或可惜,存之又恐不经……今录其推步尤精、伎能可纪者,以为《艺术传》。”此谓各种技能,特别是占卜之术尤以“术”为重:

在古代中国,今日之“艺术”观念主要由“文”这一概念承担:广义的“文”,包括了一切观念文化创造,比如礼仪制度,狭义的“文”则指称以文学为代表的各类艺术:唐以后的“四艺”(琴、棋、诗、画或琴、棋、书、画)概念更接近今天的艺术概念。

在西方,古拉丁语中的ars。类似希腊语中的“技艺”,指的是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物质实用技术。古希腊罗马时期,尚无区别于“技艺”的“艺术”概念。中世纪,出现了“自由的艺术”概念,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七种“艺术”概念进入人类观念文化生产领域,然仍大不同于今天的“艺术”概念:l8世纪,始出现了“美的艺术“(fineart),专指音乐、诗歌、绘画、雕塑和舞蹈五种,接近于今天的“艺术”概念:

最后,又简化为“艺术”(art),专以之指称区别于实用目的,专为精神愉悦而创造的艺术,正是“艺术”之今日宗旨:

艺术史的实践也证明:对人类早期艺术而言,特定物质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极大地制约着特定时代艺术创造的水平,特定的物质技术是人类艺术创造极为重要的基本因素:

“艺术的开端出现在技术问题完全解决之后”,“使用低含铁量陶土是陶器烧制技术进步的结果;而陶器色彩的演变所反映的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是伴随着生产技术的阶段性发展而嬗变的。”这些材料,可作为艺术从物质生产中脱胎而来的旁证。

人类物质产品与艺术品的关联点在哪里?哪里是人类物质产品的精神性生长点?

人类物质生产劳动为人类艺术生产提供了熟练驾驭物质材料的物质操作技能,人类物质生产劳动之于艺术,有两个方面至为重要:

其一,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工具、产品在外在形式上日益精致化。此精致化,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劳动的效率,增加了劳动上的收获;同时,随着物质生活需求的已然满足,这种物质工具、产品外在形式上的精致化诱发了超物质性的精神性审美需求——视听形式美感;这种形式美感的追求反过来又会刺激人们物质生产劳动技能的提高,刺激人们于物质劳动产品上作视听形式美感的外在装饰,使纯物质产品工艺化、审美化。

其二,任何一种物质生产劳动,无论过程、还是产品,只要超越平均水平,便会有超物质的精神性审美观赏价值,就会在器质文化产品形态上衍生出精神性审美功能、因素。因此,劳动过程、结果的精致化,又会带来人类对劳动技能的精神性炫耀与观赏行为,这是一种个体、群体生命价值、力量的自我实现式的展示与欣赏,是人类自我生命的颂歌,实践美学“人的本质对象化”理论在这方面的解释是很深刻的。

对人类物质劳动产品外观形式美的欣赏和对物质劳动过程劳动技能的崇拜是人类早期艺术的重要萌芽,是人类早期物质产品生长出的重要感性精神性因索,是早期人造物审美价值的基本内涵。

美学将这种正处于器质与观念、物质与艺术间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精神性质的早期艺术品(实际上首先是物质劳动产品)或准艺术品,称之为工艺,它是人类审美四大基本形态之一,在当代社会仍然如此:在艺术史、美学史上,则可以视之为人类专门艺术创造的前期准备性阶段、形态。这一阶段,工艺审美形态对于艺术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只有认真地考察工艺,才能确实见到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间的历史性关系,才能见到人类艺术创造发生的最早

情形:不能小看这些早期物质产品,人类切实的物质材料把握能力正最早奠定于此,人类超物质需要的最早精神性生命需求萌芽正发生于此。

工艺是人类艺术创造的物质性准备环节,是人类艺术史、审美史考察的确切起点:艺术作为一种人类观念的外化行为,进入自觉创造阶段后,艺术史的考察仍不能完全脱物质因索而行,艺术生产的物质因索——艺术媒介仍然是艺术史的重要参照。

首先,物质生产领域之外,发明专门、特殊的物质材料——艺术媒介,如乐器、颜料、石膏等,是人类艺术史上的最重要事件,正是这种“艺术媒介”的发明,大大弱化了物质方面的实用效能,同时大大增加了人类精神观念表达的敏感、丰富、深人性,使艺术整体上脱离人类物质生产领域,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的精神生产形式。

其次,与物质生产实现了方向性脱离,进入相对独立的精神生产阶段,艺术要超越寄生性的工艺阶段,开拓出更为精致、丰富、深刻的艺术精神空间,仍需做物质层面的努力——围绕人类审美生理、心理感官的需要和功能,发明一系列专门、系统化、丰富多样的艺术媒介,使人类艺术由原始的综合形态走向分工,由一而多,创造出各种为人类特定审美官能、需要服务的门类艺术,然后在深入分工的基础上谋求新的综合:换言之,进入自觉阶段的艺术,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谋求自我深化、发展是艺术史的必由之路,而发明一系列特殊的物质材料、媒介,是人类艺术形态由一而多、建立丰富多样艺术形式的物质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艺术史首先是丰富多样、个性卓然的艺术媒介发明、创造史,是人类艺术内部自我分化、各门类艺术创建史。脱离了艺术媒介这一物质材料层面的内容,人类艺术是否有所发展与提高,很大程度上将失去评价依据。

具体到某一门类艺术,艺术史的评价也将首先集中于特定物质媒介材料之发明、特定媒介内部艺术要素之系统化以及艺术家运用此套艺术语言技能的熟练程度:最后,进入到具体的艺术创造领域。艺术家不像哲学家、宗教家那样。可以过纯粹的精神生活:他必须与物质性材料打交道。必须实实在在地掌握处理特定艺术媒介的方法与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必须首先是一个物质劳动者,其次才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因此,艺术并不是一个全然自由的精神世界,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能体验到:艺术首先是一个必然王国:艺术家首先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实际操作训练,掌握了特定物质媒介材料的使用方法,把握了门类艺术以物达心的特殊规律乃至普遍大道之后,方可从不得不如此的物质技能的必然王国进入到心手相应、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王国。

对艺术家来说,如何正确、巧妙地处理心物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与物质生产有不解之缘,对艺术来说并非始终是个遗憾。对高明的艺术家来说,他们总能由物质见精神,从规定达自由,自特殊而一般,最后由这种看似粗疏的物质操作活动中见到一片无限广阔的新天地,这便是由小技到大道的升华境界: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如日本的茶道,中国的书法、武术:这说明: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间并无绝然的界限,人们完全可以从看似寻常的物质操作中过精神生活,臻至极高的心灵境界。若此,则首先要能在物质操作技能上达到由必然而自由的境界,更要求艺术家有一颗广阔、超迈、深邃的心。

对特定艺术媒介操作技能的精熟程度,以及是否能由技而道,是评价艺术家、艺术作品造诣的重要指标:技艺,即物质层面的特殊艺术媒介处理技能的熟悉、精准、高超程度,始终是艺术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当代先锋派艺术,如行为艺术,有将艺术理解为纯观念赋予的象征活动倾向,将会失去艺术的重要魅力因素:当一名艺术家不重视长期艰苦的操作技能训练,如果书法与绘画真的变成随意涂鸦,如果艺术创造全然成为意念喷射的游戏,艺术品对社会大众还有多大的魅力,是否值得人们长期反复驻足留连?艺术家是否值得人尊重?这些问题均值得深思。

四、符号:艺术的精神方法准备

工艺品的精神性因素是附属性的,艺术完全寄托于器质文化形态,便永远不会独立:进人自觉创造阶段的艺术,需要解决使自己真正获得独立、人类精神生产特殊性工具的同题:

什么是精神生产的核心任务?表达人类对世界人生的基本意识、体验:如何表达?以物达心,以物质性的材料、手段表达人类内心的主观意识,而且是丰富、细腻、深刻、高效率地表达:拿什么表达?符号:符号是人类以最经济的物质性媒介传达主观性意趣的便捷手段,是人类观念文化社会化、传承化的现实途径,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基本工具:符号是人类主动创造发明的外在对象、内在意识的简约化指代系统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产、观念文化活动必须依凭的物质性媒介它对人类精神生产、观念文化活动的意义。正如同人类物质生产领域中劳动工具的创造发明,是人类一切精神文化活动外在的物质性基础环节。它使人类以简约化的方式把握内外主客观世界成为可能:它是人类观念文化生产外化、物化自身内在生命意识的现实物质手段:

“符号化的思维与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索绪尔以语言为例,找出了人类符号系统的最基本结构:A代表B:“A”是能指,指符号的外在物质存在形式;“B”是所指,是“A”这一特定物质存在形式所要指称的内外在特殊对象:符号的最主要功能便是对世界的自由指称:有了这一套指代系统,世界在人的面前不再混沌,而成

为一个可言说、可分别、有章可循的世界:早期人类正是靠了这一套指称系统应对外在世界和人类自身内部的精神世界——他对这个外在世界的感受和经验逐渐画出一个日益明晰的图画。没有这一套成系统的符号,人类面对世界,便无法理出个头绪。

由于符号的主要功能只是指称、标识这个世界,而非如物质劳动生产那样现实地、全方位地操作这个世界的对象一—因此,它对这个世界的把握便是高效率、最经济的:一方面,符号也是一些物质性存在,但是,它只是一些指代内外在对象的标识、线索,而非那些对象自身,因此,这些符号作为物质材料,在物理时空规模上总可以是很小的,如一个单词所占的时间和空间,如一幅画以咫尺呈万里之势:符号功能上的指代性决定了其物质材料上的简约、经济性,符号把握世界只是指称、象征性的,而非现实对象的直接、全面操作,这正是符号操作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区别:因此符号操作活动是人类把握内外世界的特殊方式——观念性方式,符号活动因而也就是一种精神性观念文化活动。

与纯观念形态的观念意识相比,符号是物质性材料;与物质劳动对现实对象的全面操作相比,符号又是一种对世界的象征性、观念性的把握,这便是符号的独特之处。

符号能指与所指的随意组合,以及它对内外世界的简约化把握,使它与人类的物质活动相比,具有了极大的自由度,符号操作活动对内外世界的指称性活动为人类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精神性时空——摆脱了物质活动中对现实时空条件的规定,进入一个新奇的自由境界:这便是符号创造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巨大意义。

用某一特定物质材料、形式(能指)去指称另外一个特定对象,实际上就是赋予某一特定物质材料以超物质的精神性意义,因为,原来这些特定物质材料本来没有这样的意义,只是一些物质性存在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符号的创造与应用是人类心灵自由地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的行为,以物质性手段自由地传达、投射精神性意义,这便是人类符号活动的核心原理:这一原理同时也成为人类一切交际性精神文化活动的基本原理:符号是人类观念文化的最初创造,为人类所独有。

在成熟的符号系统产生之前。人类已有了符号式的心理活动与能力,可称之为内符号活动:

所谓符号,便是在不同对象间建立起心理联系,其心理基础是人的联想、想象能力:成熟的符号活动便是一种心物联系术——以物达心,或以经济的物质形式承载主观精神意蕴:

内符号活动是指在成熟的外在符号系统产生之前,先民对各类外在现成物质对象的主观心理投射,原始巫术宗教往往如此,自然审美亦往往如此:“移情”便是主观心理情感、意志之外射、投放,便是以心染物的心理赋予性行为——符号行为:

在人类一切观念文化工具——符号的发明创造中,语言也许是人类所有符号系统中最典型、高效、成熟、复杂的符号体系:因其有明确的概念内涵、外延界定、规范的语音、语法系统和不断积累、丰富的语汇库,人类观念文化活动对它也最为倚重,特别是以明晰性、逻辑性见长的科学活动:

符号是人类一切精神生产的核心秘密。艺术生产的心物关系在最抽象层面可以理解、转换为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因此艺术创造、欣赏活动亦可理解为符号的创造、应用和解释活动: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生产中,物与心间根本是一种精神性指代、象征关系,物质材料的规模可趋于最小,极大地提高了艺术生产的效率;另一

方面,对每一最小单位之物质材料(媒介),均可自由地作心灵的赋予,就使得人类精神生产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度,就可以大致摆脱物质局限。

前面谈艺术物质媒介的发明,发明之后,如何应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以物达心,另一方面,则可理解为以心赋物的符号性意义赋予活动。如此,就根本上解决了人类艺术生产自身的基本规律问题:

艺术符号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立足感性、服务感性,以视听、心理感性突出的物质媒介激发视听、心理审美快感,或以视听、心理感性意趣赋予视听物质对象以精神感性的意义:

由于艺术本质上属于人的主观世界,特别重视人类心灵内在的主观价值,因此符号活动的意义自由赋予精神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前艺术阶段,现实符号活动最典型的形式是原始宗教。宗教正是以物质性媒介寄托超物质性神灵观念的符号性意义赋予活动:它对人类艺术活动至少有以下意义:

其一,神灵崇拜活动刺激了人类联想、想象这一精神生产最重要的心理能力。

其二,神灵崇拜活动激发了先民的情感宣泄和体验,实现了情感的自觉。

其三,培育了早期人类个体间相互合作的社会性心理。

其四,神灵崇拜是一种现实的符号活动,以现实的物质材料、手段寄托超现实的主观性神灵观念以及对神灵的情感与理解,为艺术提供了意义赋予式观念文化的生产能力训练。

内在地考察,符号乃至艺术产生、发展的深刻内在动力,恐怕是人类个体的社会性交际需求,没有强烈的个体间生命意识交流需要,也就无需符号这一观念文化生产的普遍性工具;如果每个人都满足于全封闭的纯私人性内省,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便纯属多余。

个体社会性心理成熟、自觉之后,便产生了普遍、强烈的社会性交际需求:但是,个体生命意识交际过程首先需要个体人生经验的外化,唯外化后方可交际。个体人生经验外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将个体主观、内在的人生经验物化为客观外在,可视、可听或可触摸艺术对象的创造过程。这一外化过程的现实工具就是符号,其最后现实成果即为艺术。

“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以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人类艺术符号如何表达内在的审美经验,如何物化。人类艺术外在样态产生的内在依据如何?依据于人类主体自身的审美生理感官和审美心理要素:依据人的生理审美感官,发展出为人眼睛服务的视觉艺术——看的艺术或空间艺术,发展出为人的耳朵服务的听觉艺术——听的艺术或时间艺术,以及同时为视听感官服务的视听艺术或日综合艺术、时空艺术;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要素,才有了以抒情性取胜的艺术和以思想性取胜的艺术:人类具体的艺术形态可以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人类艺术史的形态创新与变化,总是要围绕人类生理层次的审美感官和心理层次的审美精神功能要素而展开。

五、娱乐:艺术的审美观念准备

最早的艺术,从物质对象上考察,属于工艺;从活动形式上考察,属于宗教:外在的物质技能(工艺)、精神方法(符号)具备之后,需要考察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促使中西古典艺术获得相对独立发展的最后一个关键因索——审美观念。

审美是人类追求即时性感性精神愉悦的活动。审美需要就是人类自觉地追求即时性感性精神愉悦的需要:审美的自觉,即以相对独立的精神生活形式追求当下即时感性精神愉悦是古典时代人类精神史的重要事件,是人类古典艺术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因。

人类作为有机生命体,遵从大自然生命的共享法则——生命在于运动:虽然维持生存之劳作十分艰辛;然人们于日常劳作、消费、休息之余。若有剩余精力和时间,仍要求有所活动。有之则乐,无之则苦,故而才有了明确区别于日常生存性活动的专事排遭剩余精力和时间的活动——“游戏”和“娱乐”:

娱乐是人类于生存性物质生产劳动、消费之后自觉地追求感性精神满足活动。先民乃至今人以娱乐或游戏的名义所追求并且满足的,实质上正是审美需求,就是审美活动,至少从其起点而言如此美学应当高度重视对人类早期娱乐、游戏活动的研究,娱乐、游戏活动正是人类早期审美活动的恰当起点。

娱乐、游戏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通俗表达,娱乐、游戏的活动目的与形式正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目的与形式——以精神感性形式追求精神感性之满足:娱乐活动往往采取外在的感性活动的形式,即首先诉诸视听感官:其实,绝大部分现实生命活动都是感性的,物质实践亦如此:感性乃娱乐的显著特征:其一,它超越了食、性等更原始的感官需求;其二。它与后来的以科学认知为代表的抽象观念活动相区别:正因如此,这种娱乐才被视为审美活动。娱乐与审美是同一回事:俗言之为娱乐,雅言之日审美。

审美则是人类娱乐、游戏活动的全面展开形态。

若在观念文化形态领域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史的起点在何处?在人类自觉的消遣娱乐意识;与物质生存活动和其它严肃的观念文化活动严格区别的无功利的感性精神愉悦活动是什么?就是消遣娱乐。

“野蛮人以什么现象来宣布他达到的人性呢?不论我们深入多么远,这种现象在摆脱了动物状态的奴役作用的一切民族中间总是一样的,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我们称之为游戏的那些活动是由于这样的一种特征而和审美活动联系起来的,那就是它们都不以任何直接的方法来推动有利于生命的过程。”

娱乐、游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朴素起点,审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原型、渊薮:但是,随着人类自觉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创立,群体意识产生,出现了服务于群体生存的新的观念文化形态——宗教、伦理、政治等,出现了以群体理性为核心的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分立。各民族政治组织诞生之后,官方文化及其后的精英文化占统治地位,原来民间大众娱乐的各种形式成了宗教、伦理、政治的便当工具,其原发的娱乐、审美功能反而不得不屈居其后。

随着个体意识的进一步自觉,观念文化的审美娱乐功能会被再一次发现、确认。比如在宗教性表演仪式活动中,从娱神的严肃活动中无意识地发展、演化出来世俗的娱人活动:这是一种全身投入式的动态表演活动,活动者投入其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是一种超越了悦耳目生理快感的精神性活动,娱乐进入了精神性层面:进一步发展,便是专门、独立的世俗性娱乐活动,它以歌舞、装饰、竞技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音乐娱乐功能的正面阐发即其代表。在中国,战国时代,周王朝创立的礼乐制度“礼崩乐坏”,出现了民间审美文化再次勃兴的局面。

先秦时代的中国艺术原本属于“礼乐”文化,是西周礼仪制度的一部分。到战国时代,“礼乐”制度崩溃,即古人所说的“礼崩乐坏”,以“乐”为代表的审美感性始从礼仪制度中解放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大众娱乐工具:

“长发曼年,艳陆离些:二八齐容。起郑舞些:衽若交竿。抚案下些:竽瑟狂会,填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昊欲蔡讴。奏大吕些: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放陈组缨,斑其相纷些:郑卫妖玩,来杂陈些:激楚之结,独秀先些。”

发生阶段人类审美意识的主要参照是器质文化,是人的物质生命追求。拓展阶段人类审美意识的主要参照便是以宗教和政治、伦理为代表的早期严肃观念文化。早期文化是综合形态的文化,但是,随着人类生命意识进一步自觉,精神心理的成熟与丰富,人们始要求精神生活的类型化和多样化。宗教、政治、伦理曾是人类早期精神生活之重心;随着人类物质生活之丰富,追求个体心身放松、即时性精神愉快。以娱乐消遣为职志的世俗精神感性——审美遂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新内容,且日益发达,最终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人类精神生活。

以歌舞、戏剧表演为代表的世俗精神感性活动——审美从原始综合观念文化脱离、独立出来,是早期观念文化史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审美活动在实践层面走向自觉的表现;但是,观念层面上的审美自觉,即在理论上将审美与宗教、政治、伦理教育等其它观念文化活动析为二事,则是近代社会才有的事。

在人类审美意识史的第一个阶段——人类审美意识发生之早期审美意识阶段,真正对后期古典时代人类审美意识发生了重要影响的是以艺术歌舞、戏剧表演为表现形式的娱乐:它始于宗教祭祀这一严肃观念文化形态。世俗化后发展为自觉的娱乐工具。因此,人类早期艺术从宗教而审美的转型——实即娱乐,便是人类早期审美史上的重要事件,它获得了进入后世精英文化典型的观念文化形式,是人类早期审美文化由民间而精英、由简朴而精致、由

工艺而艺术的重要形式。

一方面,人类艺术的独立发展有待于审美意识——娱乐观念的自觉;另一方面,也只有人类艺术活动的充分发展才为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发展、审美意识的自我实现提供了最有效的现实途径:故而,在古典时代,审美与艺术是相辅相依、相互促进的:这正是传统美学一直以艺术为重心的根本理由。

六、美的艺术与文化的艺术

艺术的概念和审美的概念是紧密相联的,作为一种社会事业的艺术是依赖于审美目的被理解的:……因此,对艺术的判断要依赖于审美上的成就。

全然以审美论艺术,将艺术视为审美之专利品,又是一孔之见:

置之中外艺术史,我们在每个历史时期,均可发现对艺术的非审美诉求及艺术的超审美功能。

在艺术发生阶段,作为对象,艺术起于物质生活对象,表现为兼顾物质实用与审美趣味的工艺;作为活动,艺术起源于娱神的宗教活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并未为审美而起,审美只是艺术的后起因素。

进入到古典时代,围绕艺术的各种非审美功利主义观念不绝于耳,诸如,“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美是上帝的名字”等等。东西方古典时代的思想家们总想将艺术作为伦理、宗教教育的工具,现代社会,更有不少政治家以文艺为政治的传声简:在中国20世纪中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即是典型:而且,艺术也一直在切实地服务于这些非审美的崇高事业。

20世纪始,西方出现了各种现代派艺术:它们一反古典艺术的和谐雅趣,极力表现对现实人生的消极性体验。甚至在艺术的外在感性形式上也极力挑战几千年来形成的视听习惯,以怪、丑为尚,此之谓“丑的艺术”。

于是,对现代美学来说,艺术与丑的关系,似乎成了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需要我们重新反思美与艺术的关系。

回顾艺术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非审美因素始终伴随着艺术,始终是人类艺术的重要因素,艺术始终在为这些目的服务,这是动态的艺术史考察。

宏观地看,人类艺术、审美并不独立;艺术、审美之外,尚有其它活动存焉,因为人的生命是个复杂的需求、功能系统。围绕着这一复杂的生命需求、功能,形成了人类生命活动、成果的宏大系统,我们姑称之为文化:艺术、审美正是人类文化大系统中之一小小部分:于是,人类艺术活动便不能绝然孤立地只为审美而存在;审美之外,诸如经济、政治、宗教、伦理、哲学、科学等作为宏观背景性因素,也会对人类艺术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甚至是自觉、重大的影响。

微观地看,艺术是以感性物质手段表达人类的生命意识的观念文化形式:从艺术的客观文化功能言,它既可表达对人生的感性体验,亦可表达对人生的理性理解;既可表达对人生的积极性感受,亦可表达对人生的灰色心情;既可为审美服务,亦可传达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哲学、科学观念:客观上它具有多样的功能,可以服务于不同的人类观念文化事业,故而,审美一端并不足以限制艺术。仅只某一种特定的主观意图、艺术观念无法对艺术做出严格、有效的规定:此是对艺术静态的逻辑分析:无论是艺术所处的整体人类文化背景(审美之外人类众多的观念文化领域),还是艺术自身客观的文化功能(特定的艺术媒介可以传达不同的文化观念,可以服务于不同的精神生活),都决定了艺术是一种复杂的观念文化活动,对艺术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不管是审美的,还是非审美的。

从美学的角度讲,审美与文化,或审美与非审美两端是始终存在于人类艺术活动中的基本矛盾围绕此两端,我们可对人类艺术的客观功能与主观观念形成较完善的见解。

在漫长的古典时代,艺术的审美与非审美两端,大致形成一微妙平衡,在整体艺术趣味上,总以艺术诸要素之微观综合为理想,虽功能综合,然仍以和谐、优美的审美理想为灵魂,为统帅。

进入20世纪,人类艺术的审美与非审美两端产生了严重张力,超审美的理性文化反思成为先锋艺术主流,以怪异甚至恶陋的形式表达阴冷寒心的人生消极性经验成为先锋艺术的显著特征。艺术趣味从视听形式到主旨观念与传统审美观念背离,与美这一古典艺术核心理念背离:艺术逸出于美的范围,成为一广义的观念文化产品,成为人类冷峻反思自身命运的文化批判工具,甚至成了美的对立面——丑的艺术,这正是20世纪西方当代艺术的核心

秘密:这种丑的艺术,根本上可理解为艺术观念中理性过度发达,使艺术原有的审美形态、趣味无法容纳,走向了审美的反面:一旦至此,艺术便失去了其审美功能,不再成为美的艺术,而成为丑的,以理性反思、文化批判为己任的艺术。

艺术并非注定只能是审美的,对人类自身命运作全方位的理性观照,特别是对其消极性人生经验作深入、冷峻的反思,也为艺术所擅长,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命意识的自觉,正甚有功焉。

丑的艺术又不能全面概括当代艺术的实际情形;当代艺术已然发生了雅俗分化,出现了高雅艺术(严肃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分途。前者以冷峻、深刻的生命反思、文化批判为己任,发扬光大了丑的艺术(如行为艺术);后者则信守了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坚持艺术以感性方式愉悦人的心情,发扬积极性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当代歌舞表演、商业影视剧正是信守传统审美理念,一心为大众审美服务的美的艺术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