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画写意性笔墨的文化精神考察

发布者: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3-04-14浏览次数:709

 一、课题简介

     中国画笔墨语汇的精神特质给予写意笔墨以独特的表现空间和审美取向,当代,由于对传统“笔墨”认识的偏离与模糊,使“笔墨”的审美价值被掩盖,而否定“笔墨”,也就否定了中国写意画,也可以说中国绘画的精神被否认了。在今天,我们如能站在中国文化精神的高度上看当代的美术现状,我们就能发现由于集体的失忆与从众意识,使一部分画家走向盲从与荒芜,这是民族艺术的悲哀。因而,在论述中国写意画的笔墨时,不能也不可能绕开中国文化精神,“笔墨”便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绘画语言,更是融儒道释思想为一体的中国写意画的精神所在。本课题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注重形而上的观念性的理论研究,下半部分在论述的同时,还采取了理论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实践创作研究法、图例分析法。

    本选题认为关于中国画的写意性笔墨精神问题,国内外学者虽多有论述,但一直以来缺少系统理论与专门技法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已有研究多停留在哲学、美学层面上的单纯理论阐释,即使论述创作法则与技巧,也多局限于门类及表象化研究,缺少对更深层次精神意蕴的整体把握。因而本课题更注重强调中国写意画艺术的民族人文精神特质,认为中国画写意观念的形成受儒、道及禅宗的影响,在意境营造上,有喻意、移情及诗画交融的特点,是被历史承认了的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笔墨及画面的把握有先验性,其根本在于通过合乎自然与艺术秩序的写意性笔墨,最终实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复归。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美“是属于心灵领域”的,它缘于自然,而又和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存方式直接相关。中华文化滥觞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业文明。人们在长期的定居中了解自然的周期规律,认识自身之生命节奏,形成了众多与节气,时令,气候,水土有关的习俗与观念、知识与信念、迷惘与混沌、自然精灵与神异怪物等,并通过有关祭祀、祝祷、纪念、愉神等活动来表达,这便形成了后来文明之滥觞。中国绘画在后来形成发展中的认识,实际上不可能脱离这些条件导致的文化特征。因而中国绘画是理性与感悟的协调,是由感受到觉悟的升华。从庄子的得意忘形到后来的传神写意之说,从佛教的画禅到禅宗写意画,从文人画到后来的写意性笔墨,都是讲由感受到觉悟升华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化精神无疑起着重要之作用。因而中国画家也正是根据他所植根的文化传统通过合乎自然秩序的艺术秩序进行创作,从而突出他所处文化背景的“个性”。写意画家应是个体敏感心灵的守护者,而自然秩序的完美已先验的决定了艺术创作之秩序,写意画创作有其独立的审美规范。这是本课题拟突破的难点。

     以书法之笔法入画,从而完成了写意画的变描为写, 剔除刻画之弊。它标志着中国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写意画的另一个转型便是由重色彩转向重水墨。水墨之运用,早在唐代已开其端,唐之张彦远认为:“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历代名画记叙论•论画体》)。五代荆浩更将“墨”定为“六要”之一:“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笔法记》)。后经荆、关、董、巨、李、范、郭熙,二米和马远,夏圭等众多画家的努力,在创作上终于形成了“水墨为上”的艺术观念。反映在写意画上,则是由五代宋初的徐黄之争, 从徐熙的落墨为格到徐崇嗣的没骨法,从赵昌、易元吉的写生传神到崔白的体制周赡,从南宋景泰年间梁楷、法常、玉涧等人的禅宗写意画到明中后期徐渭、陈淳的水墨写意,从“黄山四僧”到“扬州八家”,渐而成为文人画家们普遍采用的表现形式。以书入画使写意画家找到移情写意的用笔之道,而水墨渲染则使他们体会到了“解氤氲之分,作辟混沌手”(石涛语)的创作欣悦。以笔塑其形、立其骨,以墨丰其神、显其韵,以诗统摄其魂,笔墨与诗魂结合,终于造就了笔函于形、气蕴于象,诗铸其魂的高逸之风。这也是本文拟突破的重点。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一)本课题研究思路为:

       文人画在意境的营造上,突出的表现为诗境和画境的融合。儒、道、禅宗美学思想是诗画交融的哲学根基。因此,“笔墨”便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绘画语言,更是融儒、释、道思想与诗情为一体的中国写意画的精神之所在。禅宗写意画对中国写意性笔墨的影响,唐以后的水墨画样式之发轫与禅宗思想关系密切,从禅宗思想与南宋以来的文人画,文人写意画乃至后来的写意性笔墨的某些相通之处入手,结合中国文化精神,理清中国写意画兴盛的内在根源,是一个必需的理论过程。

(二)本课题研究方法为:

      1、理论分析法:包括有关乎本文认识论中的关于禅宗及儒道思想和历代有关美术理论著述之参考,如《老子》、《庄子》、《文心雕龙》、《诗品》、《坛经》、《金刚经》、《历代名画记》、《画继》、《苦瓜和尚画语录》、《广艺舟双楫》、《人间词话》、《范曾画外画》、《庄子新解》、《范曾自述》、《庄子显灵记》等书之分析研究,在论述时注重强调中国写意画艺术之本身的精神特质。

     2、历史分析法:依据中国历代文论及书论、画论,从对自五代至明清以来的写意画名家的一些史料和传世作品的风格分析入手,试图究其写意画之源流,以及时代特征,地域特征,个人及群体风格特征,以助于理清写意画的脉络与主旨。

    3、实践创作研究法:由于多年来的写意画创作,意临写意诸家作品,在实践中,亦有些许感悟与体会。在行文中,亦专列章节,论及笔墨创作规范、笔墨演变及运用之要义。以及艺术秩序与创作法则,在论述中国写意画之形而上的精神性问题的同时,也不舍弃对创作法则的论述。

    4、图例分析法:以历史上较为典型的写意绘画作品为依据,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背景,从笔法、用墨、用水、用色的表现特征等技法分类,结合构图分析,章法源流和创作“程式”方面的分析,阐述继承与创新之关系,以凸显写意画的创作主旨在于复归古典,复归自然,复归于朴之本源。

(三)计划进度:

2009年07—2009年12 佛教绘画与禅宗写意画 

2009年12—2010年03 禅宗的出现对佛教美术的影响,论梁楷、法常、玉涧的禅宗写意画创作,禅宗写意画对中国写意画的影响

2010年03—2010年05 自由与纯粹的表达——禅宗写意画的精神

2010年05—2010年07 诗画交融在绘画领域的历史实现

2010年07—2010年10 写意性笔墨的特征

2010年10—2010年12 历代写意画名家与源流

2010年12—2011年05 中国文化精神考察

2011年05—2011年12 中国文化精神影响下的中国写意性笔墨

(四)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及引用书目:

1、黄宾虹 邓实:《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

2、于安澜:《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5月版。

3、刘勰 著、周振甫 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4、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

5、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6、张国刚:《佛学与隋唐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

8、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6月。

9、郭因:《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8月版。

10、(日)铃木大拙:《禅与生活》,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1、(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 译:《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 月。

12、(日)铃木大拙 (美)艾利克•弗洛姆:《禅与心理分析》,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13、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14、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9月。

15、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6、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7、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

18、范曾:《范曾散文33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1版。

19、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20、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

21、钱钟书:《七缀集》,中华书局,1987年1版。